十八书屋 - 历史小说 - 乾隆四十八年在线阅读 - 第五百三十八章 北海镇的三农问题

第五百三十八章 北海镇的三农问题

    去年秋收后,鉴于大型联合收割机数量不足,北海镇机械厂开始批量仿制另一时空中曾出现的麦考密克收割机,其工作效率是人工收割的4~5倍。

    这东西制作相对简单,除了木料就是铸铁件,不需要精密加工,唯一技术含量高点的就是进行切割的齿刀。整个机器的工作原理是由马匹带动后面收割机宽大的车轮前进,车轮连接过桥链耙上的齿轮驱动四个风车扇叶状的分禾器转动,将麦穗推入收集台,麦穗在进入收集台时,前端贴地的切割器会将麦杆切断,只在地面留出寸许长的麦茬。

    马拉收割机维修十分简单,分禾器要是坏了,农民自己就能修;分割器的齿刀如果坏了,那就重新向农机站申请,换一套即可。至于售价,则是200北海银元一套,包括了两匹马。

    按照赵亮的计划,北海镇机械厂将在这个冬季着手仿制历史上的第一代联合收割机,而且是使用燃油发动机的那种。

    大范围新式农具的使用,其实和北海镇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结构,效法另一时空历史上“集体公社”的组织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北海镇治下的农民之所以能够迅速接受新生事物,并愿意购买工业品,是因为各個自然村采取的是农业合作化方式。..??m

    赵新和陈青松之所以会这么做,并不是两人多么有远见,而是由一开始岛国流民的现实条件决定的。因为饥荒导致每家都缺少劳动力,难以经营五十亩的土地;而且北海镇还要从这些人里征兵,更加导致劳动力缺少,因此只能采取合作互助模式。于是乎,统一经营,统一管理,合理利用土地、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。

    早期的河南移民也是如此,农业生产技术落后,劳动力不足,更使得他们只能被迫的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。而等后期家庭劳力相对充裕的山东移民、直隶移民到达的时候,因为采取了以家庭为单位分配土地、各家打散安置的原则,使得宗族势力的干涉能力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以宗族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土地经营方式在北海镇是不被允许的;更严重的说,只要北海镇继续搞工业化,其治下的所有地区都是不能允许的。

    要知道一个国家或政权只要进入工业化,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,将带来大量的制度性开支;这其中包括了税费、医疗保障、电费、水费、通信、物流等等成本,也就是“制度成本”。

    因为十八世纪末的中国归根结底还是个农业国家,三亿多人里90%都是农村人口。所以工业化产生的制度成本必须要通过农村进行转嫁,也就是让农村人口购买使用工业化的商品才行,单靠城镇是根本无法消化的。

    比如拖拉机,它最大的应用就是农业生产,在城镇内部几乎毫无作用。再比如村村通电,就要让农民付电费;如果没有通电,就需要农民购买北海镇制造的马灯,而不是继续使用昏暗的油灯。

    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有个很显著的例子,可以说明工业化和小农经济的对立性矛盾。1949年的时候,为了提高耕作效率,生产了一种“双轮双铧犁”--相对于当时农民普遍使用的木犁,它被老百姓俗称为“铁犁”,其售价仅为39元。然而即便是政府如何大力宣传动员,奈何农民就是不买,直到公社化之后才推广开来。

    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,导致工商业在内的多种经营并不走货币交易,农民没有用货币购买的习惯;需要什么农具,找村里的能工巧匠做一个就行,代价就是用农产品交换。

    比如用自家母鸡下的蛋去合作社换火柴,这就是以物易物的交易。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无法货币化,导致经济运行方式就只能是计划调拨,无法市场化。

    对于本时代的带清农村来说,官绅阶层的土地兼并导致普通农户根本没有五十亩的土地去经营,而拥有大批土地的官绅阶层又可以通过雇佣农村破产者和无产者,以更廉价的方式实现低成本经营,缺乏对新型农具需求的动力。

    (说了这么多,诸位明白为什么土地革命后要搞集体化了吧?)

    事实上赵新不停的从另一时空引进人才,其道理和另一时空历史上“苏联援华”是一样的,只不过规模没有那么大,所以工业体系建设的速度也没那么快。

    北海镇建立至今已经七年,最基础的就是提高识字率,减少文盲比例,增加技术工人。而随着五十万新移民的到来,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猛然蹿升,占到了北海镇居民人口的四成五。

    面对如此局面,除了扩大基础教育,在自然村内推广识字运动外,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加入北海军,通过部队的强制性学习,减少文盲率。

    而北海军越往南打,这样的问题就会越突出,相应所带来的制度性成本更会激增。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在带清,甚至是在东西伯利亚也一样存在;只不过由于北海镇打下的疆域面积太大,所谓的大型城镇人口最多只有几千,目前的苗头还没产生而已。

    总之,赵新和他的同伴们只要继续推行以国家资本主导的工业化,就会与传统的小农经济互相对立,也必然会成为地主士绅阶级的敌人,双方绝不可能调和,必将抱着将对手除之而后快的想法。

    不过上面提到的这一切,对新任行署副专员洪亮吉而言,还只是一知半解。他能明白的是,自己这个所谓的“副专员”,大概就是等同满清那边的五品同知,除了不管军,什么都要管。

    满清时代举人想入仕的话,最多也就是从县丞起步,要知道人家正牌子进士实授也就是个七品县令。洪亮吉从一介白身成为统管珲春地区的大员,也算是进入北海镇的高官行列了。

    纵观清代近三百年历史中,能够上疏直言时弊并指责皇帝过失的官员凤毛麟角,数来数去也就两个人,一个是后世很熟悉的孙嘉淦,另一位就是洪亮吉。然而历史上的洪亮吉比孙嘉淦还猛,号称“清朝第一硬骨头”;能将有“仁宗”之称的嘉庆气的差点将其斩首,他那份《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》的威力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要知道一个因自身正气能感动天地,乃至嘉庆前脚为洪亮吉下旨平反,后脚就普降甘霖解除旱情,甚至将此事列入正史的人,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实在罕见。

    赵新看中的就是这份风骨。跟让江藩先去当兵一样,他故意将洪亮吉晾了一段日子,见其不急不躁,这才把他和刘台拱等人送进了行政学校,经过了一番政务培训后安排去珲春,就是希望能通过此人的刚正不阿,公平公正的处理当地的满人事务和边境问题。

    珲春战役进入到最后阶段的时候,由于北海军采取东西夹击,使得珲春城内的满人无法撤往吉林,而那奇泰带走的又都是兵,导致大部分满人家庭都留了下来。

    如何管理这些人,将决定了北海镇未来对东北其他地区的治理是否顺利。要知道打牲乌拉、黑龙江城,乃至满清治下的齐齐哈尔、墨尔根、吉林、盛京都是以旗人为主要居民构成。所有人都在盯着北海镇的一举一动,派驻的地方官员若是有失公正,将导致周边村寨的库尔喀齐人和费雅喀人兔死狐悲,从而动摇北海镇在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。

    “洪大人,这是珲春的八旗满洲人和库尔喀齐人的户籍档案汇总。”

    行署的公事房里,一名负责管理档案的民政办事员将整理好的资料放在了桌案上。

    刚刚到任一天的洪亮吉打开文件仔细端详,发现这份档案汇总被整理的很详细,从男女性别、年龄段、所属牛录、民族等都进行了分类,这样的整理方法只有经过行政学校培训的人才能做的出来。

    “逸之你懂满语?”

    “懂的,在下一家已经在宁古塔居住多年。”

    说话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,穿着民政办事员的深蓝色制服。此人就是之前曾被那奇泰派去和北海军谈判的张豫北,字逸之。北海军占领宁古塔后,身为汉人流放犯后代,且有监生功名的张豫北迅速投靠了北海镇,经过在行政学校的一年多学习后,被派到了珲春担任负责户籍和田地的民政办事员。

    张豫北随即向洪亮吉介绍了本地的民户数量,并着重说了满族的情况。总得来说,珲春本地的八旗满洲主要是正白、镶黄、正黄、正红、厢红这五类,姓氏则以安楚拉瓜尔佳氏、讷殷瓜尔佳氏、苏瓦瓜尔佳氏、萨克达比氏、觉罗氏、赫舍哩氏等为主;此外还包括了成为“伊车满洲”的赫哲人、库尔喀齐人、费雅喀人、新疆巴里坤额鲁特蒙古人等;至于汉人么,则是新分过来的八十户,其中岛国归化民占了一半。

    北海军占领珲春后,这些新旧满洲人在进行户籍登记时都改了汉姓,例如所有的瓜尔佳氏都改姓“关”,萨克达比改姓“祖”,赫舍哩改姓“何”,钮呼禄改姓“郎”;最搞的是觉罗氏,改姓了“赵”。

    洪亮吉一目十行,看到民族构成时,惊讶的道:“本地居然还有回回?”

    张豫北道:“只有三户,都是从宁古塔来的商人。两家姓李,一家姓马。”

    “商人?他们做什么生意的?”

    “参货、皮货,偶尔也会涉足和李朝那边的贸易。大人,咱们这边缺牛,以往和李朝的会宁互市,用马或是参货跟他们换耕牛、食盐、布匹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有北海商社发的执照吗?”

    “之前商社的人曾找他们谈过,可他们嫌咱们定的商税太高,没答应。”

    “这不行!以后所有的行商或是坐商,必须要有北海商社发的执照才可以。私人是不能插手粮食买卖的!再者,现在各地无论是耕地还是收割,都使用机器,即便是收割机也都是用马牵引,要黄牛做什么?除了吃rou,剩下的用途就是卖皮子做甲。”

    洪亮吉在行政学校学过,北海镇对粮食采取独家收购,绝不允许私人涉足其中,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工农业剪刀差,确保农产品价格,以避免移民们因集体公社的组织形式而丧失对种地的热情。

    张豫北吓了一跳,他想不到这位洪副专员居然扣了这么大的一顶帽子,那三家回回商人麻烦了。

    洪亮吉略微思考了一下又道:“逸之,劳烦你派人去通知这三户回回的家主,就说本官让他们明日上午8点来行署衙门一趟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言重了。这都是在下份内之事。”

    两人正说着,门外的警卫来报,说李朝会宁府派人求见。

    张豫北道:“大人,如果在下没猜错,会宁这次来人肯定是谈互市事宜。”

    “哦?此话怎讲?”

    “自珲春收归赵王治下以来,咱们和会宁的互市就停了。之前赵王和贸易部沈大人的意思是,李朝一日不答应交还咸镜北道,咱们就一日不开互市。何况朝廷,哦,不,满清在会宁还驻扎着数千兵马,一旦开了互市,这刺探军情的探子就会乘机而入。”

    洪亮吉点点头道:“原来如此。不过赵王遣我来此,跟李朝在边务上的交涉也是本官份内之事。”说罢,他对警卫道:“请他们进来,就在正房谈。”

    珲春行署的办公场所就是以前协领衙门的官署,有正房三间,西厢房两间,存放关防库一间,大门一间,都是草房,也没有围墙。北海军占领珲春后,一直实行军管,米士朗也只是把草房推倒,重新建了砖房,加了木栅栏围墙,而他自己则把指挥部设在了城南门内的演武厅,也住在那里。

    北海军对城内唯一大兴土木的,就是原本的官学房。三间草房全部推倒,改成了三排共有十五间木刻楞房的小学校,还弄了个cao场。城内所有适龄儿童全部都要入学,不分男女,教师则是从北海镇派来的三名十六七岁的小老师,主要教授识字、官话和数学。

    眼下关防库改成了户籍档案库,张豫北一家住在西厢房,洪亮吉自己就住在了正房的东间,另外两间一个改成了会客室,西间就是公事房。

    洪亮吉的家小眼下都住在北海镇,那里生活条件算是北海镇境内最好的,他自己孤身上任,也就没那么多讲究。

    对于赵新的破格任用,洪亮吉并没有什么感恩之语,他能做到的就是“君以国士待我,我必国士报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