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书屋 - 言情小说 - 向往的生活[七零]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523

分卷阅读523

    用有任何的后顾之忧,上学国家还给补助,不需要拖累家里一丝一毫。

这,算是最理想的一类出路了。人人都想这样,但现实就是,大学不是那么好考的,这条路注定不是人人能走的了的。

大学不好考,录取率低,那么还有另外的路子可以走——这便是接父母的班,继续老一辈的传统,在大厂子里勉强混口饭吃。

七八十年代的公家铁饭碗是可以传给子女的,这也是为什么,在那个年代里,人人都羡慕工人的原因了。

那个年月里,工人本身的生活不但有保障,看病吃饭都不用愁,就连其子女的上学和就业问题,都有厂子里给负担了。

你说,这能不叫人羡慕向往吗?

这简直就是人生之路上的捷径啊,只要父母有能力,下面的子女就很难混的差了,多多少少的,总是能有基本保障的。

大城市里的职工家庭,有很多子女的,往往下面的孩子都会有去下乡当知青的。

而一部分子女在回城后,因为学历、年龄等问题,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——岗位就那么多,如果家里能给安排,早在他们下乡前就给安排了,又哪里能耽误到这时候呢。

那这人回来了,总得有口饭吃,不能看着家里的孩子饿死吧。

于是,这时候大量的原本就差不多处在要退休年纪的父母辈们,就开始cao作着给子女们让工作了。

让子女接自己的班,这样不但孩子能拿工资,他们也有退休金可领,这两相合并,家里条件不就一下能改善了?

rou眼可见有利可图的事儿,所以这么干的人还是相当多的。

除了自己考学、接父母的班之外,剩下的那些自己既没本事考上大学,家里还不给力,没办法接班的青年们,现在看来,才是最惨的那一波。

因此,他们为了生计,便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小生意、个体户,或是出卖力气给人打工赚取微薄的工资,或是脑子灵活的抓住了市场的空虚,下海经商,慢慢的又做大,日后成了大老板的,大概都是这部分人。

这三类人在当时的环境中看来,念书的是最厉害的,接班的其次,且两者一般都瞧不上第三种,觉得那就是自己和家里都没本事的人,才会去想着干那些随时有风险会被抓进去的“投机倒把”的事儿的,不稳定不说,社会给他们的评价还都很低。

当时的主流想法是这样的,但是真理往往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的。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像人们证明了这一点,哪种人最后过的最惨,时间自会证明的。

也不过就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吧,那些当初看来是家里有本事,接了父母工作的人,就会因为大型工厂的连连倒闭而大量的下岗。

而那时处在中年的他们,上有老下有小,养家的负担不要太重。

但是,既没文化也没有多少别的技能,就连人际交往上也都是在工厂的封闭环境里交际的,到社会上也不知该怎么跟人打交道的他们,下岗后就更加难以找到好的工作了,甚至他们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困难,算是是真真正正的与时代脱节,下半辈子没了保障了。

但是这时,那些读书好的人大部分进了体制内,不愁吃喝不说,还掌握了话语权,社会地位颇高。

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,那第三种曾经被大家都鄙视的人,此时却成为了撬动整个经济体制大变革的杠杆力量。人家早早地就看准了时机,不怕丢人,有勇有谋的拼搏了几十年,大部分都赚下了不菲的家资,为他们的下一代的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,整个的算是翻身做主了。

当然了,这只是基本归类,其中具体的分类和特殊情况还有很多很多,不能就这样简单概括。

但是,这不同人的不同命运,也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,那就是知识永远是能改变命运的,即便学习可能再也无法帮助你实现阶层的跨越,但是它始终是能帮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,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技能,到哪个时代都不会发愁没有饭吃。

另外,在尊重知识的同时,也不要轻易看扁了那些有勇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他们或许在大部分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,但往往就是这样具有超前意识,并且敢想敢干的人,才能获得比常人更巨大的成功。

而这个社会终将淘汰掉的,自然就是那些净等着坐享其成,不思进取的人了。

他们也许看着曾经风光,但是在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的时候,终将沦落为社会的落伍者,被时代淘汰。

而古明妍现在看到的时机,就与这些必将被时代淘汰的落伍者有关。

之前说了,纺织厂的效益并不差,但为什么账面上还是年年亏损,就连古建国这个工作多年的副厂长,现在想通过厂里分得一套京都的房产都如此困难?

这,自然是与厂里所获得的效益相比,他们的负担更大更重的原因了。

当然了,古建国同志没能在纺织厂有福利分房,跟他另有别的房产,完全不在乎这个名额而一直退让有关。

但是,若不是厂里确实没有足够多的预算能盖出更多的住房分给职工,即便是古建国有再多的房产,不需要厂里为他解决住房问题,那也轮不上他一个副厂长把分房名额让来让去的不是。

一个厂里连副厂长都要出面让福利房了,不正是也从侧面说明,这个厂子现在相当的捉襟见肘吗?

纺织厂的效益不好,主要是因为它的负担太重了。而之所以会有这么重的负担,则跟现在的国有企业惯来的要对厂职工的生活大包大揽的惯例有关。

一个国有工厂,它不但要负担所有员工的工资和工厂基本运营的成本,还要管着给工人们盖福利房,开办托儿所、幼儿园乃至小学中学和高中,供厂子弟们免费念书。

加上职工医院是免费给大家看病的,又有大批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需要支付,而同时厂里更是接收了大批接父母班进厂的工人,还要给他们发工资,种种的算下来,你说说这厂子的负担能不重吗?

搁在过去,公有制独大,厂子就是负担再重,在只要生产出来东西就能变现的情况下,也是能负担得起的。

但是,自打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后,情况就不是这样了。

市场经济更加活跃,更加讲究竞争和效率。

在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