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书屋 - 经典小说 - 在年代文里吃瓜在线阅读 - 在年代文里吃瓜 第61节

在年代文里吃瓜 第61节

    第36章 电话

    ◎还有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啊。◎

    李琳对黎善向来不隐瞒, 况且,她家的事黎善也清楚。

    她叹了口气:“我大哥前些时候结婚了,大嫂……比较好强, 她说家里刚进人就出人不吉利, 尤其还是正月里, 说要么明年下半年结婚,要么就自己找地方出嫁。”

    可问题是她和对象已经领证了。

    领了证半年不办婚礼,且不说她不愿意,就是她对象那里也不好交代。

    所以,她只能选择在厂里出嫁,好在正月初五还没正式开始上班,他对象也不至于连接新娘子都进不了厂门。

    黎善听了,忍不住蹙起眉头。

    上辈子李琳为她说话, 她的丈夫一直站在旁边维护着她, 所以黎善便下意识地以为李琳一定生活幸福, 被家人宠爱,才能有那样的胆子,可如今看来, 原来她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。

    黎善既感叹于李琳的耿直,又感动于李琳对她的那份心, 哪怕上辈子她们俩的交集并不多。

    所以她一把揽住李琳的肩膀:“那就在厂里出嫁,咱不管他们,咱过好自己的日子, 等以后你们夫妻俩好好忙,日子过好了叫他们羡慕, 到时候你也别帮衬他们。”

    李琳本来心酸的都要哭了, 可听到黎善这样说, 又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她重重点头:“那是,我妈居然还劝我听我大嫂的,我算是彻底死心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大哥结婚你二哥就没闹?”

    黎善没记错的话,当初李琳二哥可对父母的偏心很是不满呢,闹到最后大哥的利益一点儿没受损,反倒小妹被赶出来住楼梯间了。

    “怎么没闹?”说起这个二哥,李琳不屑地撇撇嘴:“但他年纪不够领结婚证,又不是家里不给办。”

    男女的法定结婚年纪不一样。

    所以就发生了李琳二哥还没到法定结婚年纪,但李琳已经去领了证的事。

    “不过年后就到年纪了,也不知道会不会领证结婚。”

    黎善觉得有点危险,毕竟李琳的二哥脾气不好,在家里也不受重视,年后新政策下来,若是李琳的父母能拿出诚意来,或许那姑娘会愿意嫁给他,若还是现在这样偏心……那姑娘很有可能就嫁给别人了。

    李琳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,所以就更愁了:“他不可能下乡的。”

    黎善:“他也没有工作吧?”

    李琳摇头,这几年各大厂子的工人都接近饱和,几乎不怎么招工,她还是努力复习才考上了药厂,否则的话,就只能跟两个哥哥一样在家里做家里蹲了。

    黎善叹了口气,这可真是地狱般的模式啊。

    李琳没有纠结太久,她已经有了工作,而且也领了证,下乡这种事轮不到她身上,她甚至有些庆幸:“也就是药厂跟别的厂子不同,否则的话,我妈肯定叫我把工作让给我哥。”

    “你现在每个月还交钱回家么?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李琳垂眸,想到前天回家时父母和大哥大嫂的态度:“我结了婚就不给了。”

    她也有自己的小家庭。

    再说了,连出嫁都不让她从家里出嫁,她又何必管他们。

    “就不该给。”

    黎善‘哼’了一声,对李琳父母也很是不满:“你把钱攒着,留着以后给你爹妈养老,你现在给了钱,他们还是补贴给你哥了。”

    这话就有点儿挑拨离间了。

    但李琳知道,黎善说的是对的。

    现在她给再多钱,父母也不会说她说一声好,甚至觉得理所当然,倒不如好好将钱攒着,以后父母日子不好过的时候,她能帮衬一些。

    毕竟……她那俩哥,瞧着实在不像是孝顺的。

    方红星听了忍不住叹气:“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”她也听说过黎善的身世,也是个苦命人,能有如今的好日子,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。

    所以说来说去,女人还是得自己厉害,靠父母靠男人,那都是靠不住的。

    黎善点头:“谁说不是呢?”

    方红星的这句感叹,也让黎善忍不住怅惋起来,说起来,无论是她自己的世界,还是那些任务世界,她都见过太多无奈。

    幸福总是千篇一律,不幸则是千奇百怪。

    黎善的心情不由有些沉重,再没了听八卦的心思,干脆起身告辞:“篮子我就不带走了,你们先用着吧,我得早些回去帮我婆婆忙年夜饭。”

    “你快回去吧,别叫家里人久等了。”方红星虽然是三个人里唯一一个没结婚的,却知道婆婆挑剔起来到底有多难伺候,毕竟当年她也照顾了那个狗男人的亲妈大半年。

    那老太太嘴上说着对不起她,使唤起她来却毫不手软。

    黎善很快离开了女职工宿舍回了家。

    家里罗玉秀又包了不少饺子,她离开时还有半盆的饺子馅儿,这会儿已经剩下最后一点儿了,吴梨和罗玉秀还在包着,只是气氛很沉默。

    黎善:“……”

    这一看就知道,罗玉秀还在生气,吴梨正夹着尾巴做人。

    “妈,我回来了。”黎善招呼了一声。

    罗玉秀手里还忙活着,身子却已经扭了过来:“饺子你给她们分了么?”

    “分了,我回来的时候,都已经上锅煮了,都说谢谢咱们罗主任心系单身女工人呢。”黎善走到罗玉秀背后,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小小的奉承了一下。

    罗玉秀果然高兴了起来,嘴上还在谦虚:“这有什么,我好歹是个主任,慰问关心一下也是应该的。”

    黎善又顺着这话夸了好几句,直夸得罗玉秀心花怒放。

    吴梨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黎善,她是真有些佩服三弟妹了,这种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的本领,她这辈子恐怕都学不会了。

    想想今天她妈过来找她要钱,她气急了恨不得动手,可三弟妹呢?

    三言两语就将她妈给忽悠走了,借钱的事提都不敢再提。

    婆婆教育的也对,她也该学会用脑子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吴梨的脑袋又耷拉了下来,手里的活儿却不慢,很快又捏好了最后一个饺子,她看着桌上满满登登的饺子,抬头问罗玉秀:“妈,爸有没有说几点回来?饺子咱们要提前煮么?”

    “等他们回来再下吧。”

    听到吴梨开了口,罗玉秀脸上的笑容又淡了些。

    吴梨心里又是一阵失落。

    黎善看了也是没办法,谁叫葛翠花出现的实在不是时候呢?大年三十儿上门要钱,那跟黄世仁有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“对了,妈,你看见卫清了么?”黎善不乐意看见好容易活跃起来的气氛又消沉回去,于是便开口将罗玉秀的注意力给拉走。

    结果又得到吴梨感激的目光一枚。

    罗玉秀看了眼房门:“说是回房间看书去了。”

    说完憋了好一会儿,还是没憋住笑,侧过身子小声告诉黎善:“我刚刚趁着倒茶的功夫进屋看了一眼,发现他居然没看杂书,而是看的正儿八经的医学资料呢。”

    “医学资料?”黎善诧异极了。

    苏卫清是这么勤劳的人么?

    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,黎善也发现了,苏卫清聪明是真聪明,但是对药厂的工作也是真没兴趣,提起一些外国小说,他两眼发光,说起药厂的资料,他就没什么精神。

    “可不是嘛。”

    罗玉秀将功劳归咎到黎善身上:“果然结了婚就是不一样,这是真懂事了。”

    黎善还是觉得有些不敢置信。

    只是结婚而已,真会有这么大的改变么?“

    “我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黎善说着就想转身进房,却不想被罗玉秀一把拉住了:“别去打扰他了,难得想学习。”说着,甚至开始幻想起来:“卫清的脑子,是他们兄弟三个里最好用的,他就是没把心放在学习上,我看呐,一旦他用心了,以后说不定也能进研究所呢。”

    黎善:“……”

    自己儿子什么人心里没点儿数么?

    罗玉秀对着黎善使眼色。

    黎善只好收回脚,跟着罗玉秀进了厨房。

    厨房里,吴梨正在切配菜,晚上虽然主食是饺子,但还是要做几个菜的,她人在厨房,耳朵却一直听着外面的动静,罗玉秀声音虽然小,但她还是听见了。

    虽然罗玉秀只是随口一说,但吴梨还是往心里去了,她为自己的丈夫感到不平,明明苏卫海才是家里最聪明的那个人,怎么婆婆就看不见呢?

    果然婆婆最喜欢的就是小儿子,所以连带着也最喜欢三弟妹。

    再看罗玉秀拉着黎善的手,吴梨简直嫉妒死了。

    又过了一个小时左右,苏卫海终于带着孩子回来了,他一进门就直奔厨房:“妈,我爸呢?”

    “还没回来呢,怎么了?”罗玉秀见苏卫海一脸焦急,连忙问道。

    “卫洋打电话回来了,我让他半个小时后再打过来。”苏卫海嘴上说着话,目光却看向吴梨,见她脸色尚可,心底不由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他上楼的时候被马婶儿拦住了,说他丈母娘今天来了,好像还跟吴梨发生了冲突。

    他来不及细问,赶紧就上了楼。

    “你爸吃完饭就出去了,我去找找去。”罗玉秀一摘围裙,急急忙忙地就走了。

    罗玉秀一走,家里仿佛瞬间就空了。

    吴梨看着苏卫海不说话,眼神可怜巴巴的,看的黎善都有些心软了,回想书里剧情,如今的苏卫海对吴梨还只有责任。

    大约明年年底,吴梨就会怀孕,苏卫海也接到秘密任务,要前往另一个医药研究基地参与疫苗开发,这期间吴梨独自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,以至于劳累过度遭遇难产。

    苏卫海得到消息后立刻赶了回来,恰好站在产房外,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。

    从那以后,苏卫海才算是将吴梨真正的放在了心上。

    作为上帝视角,黎善能看出吴梨在婚姻里的小算计,但是在书里其他人看来,吴梨这个继母做的已经很到位了,甚至到了后期,连罗玉秀都觉得,吴梨这个儿媳十分宽厚。

    吴梨对两个继子从未打骂过,给他们吃饱穿暖,让他们上学受教育,甚至到了高中阶段,还做主给他们在校外找了补习班,可这两个孩子却不争气,没遗传到苏卫海的高智商,成为了两个平庸的人。

    可黎善却知道,童年父母的缺失,以及后来对家庭的格格不入,都在两个孩子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    正因为她也有同样的家庭,所以才更能感同身受。